专家:3岁以前学外语 当心小苗长歪了

2015-12-24
645

www.jyb.cn 2015年12月20日        作者:焦荣华 张翔升 刘慧娟 秦旭芳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爸妈自己吃够外语水平捉襟见肘的苦头,不禁让孩子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一起起步。在这样强大的市场驱动下,国内许多知名早教机构以及国外进驻中国的高端早教机构,着眼于中国父母的需求开设婴儿外语培训项目,它们宣称在婴儿神经元突触达到最高值时,对幼儿进行外语、知识等的教育,将使其受用一生。

  过早学习外语其实并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于0-3岁幼儿,语言的习得主要来源于家庭平凡而自然的环境中,父母及其他看护人与孩子的积极交流和回应。在远离语境的氛围下,外界强硬塞进来的刻板学习无异于拔苗助长,破坏孩子生长的自然生态。

童年本是一段需要“白白浪费”的“黄金时代”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其《是占有还是生存》一书中,把以“占有东西”作为自己人生目的的人称之为“重占有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其实也成了一种占有。让幼儿尽可能多地占有东西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于是0-3岁的幼儿几乎成了一个巨大的“储存机”。“幼儿”成了所谓的科学的“试验田”,科学几乎成了幼教界万能而成功的“标签”。无疑,关于幼儿学英语也有着各种各样“科学”的名目:幼儿时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外语学习促进神经元突触的密度,凡此等等,“欲加之科学何患无名”?

  每每看到幼教界摇摆不定的“风向标”,我便不由想起庄子写的一则寓言《浑沌之死》: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唯独浑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反思当今幼儿外语热,所谓的幼儿英语学习的“科学”其实就是“凿之”的技艺。且不说,此种技艺是否科学,但就其潜在的焦虑便着实违背了幼儿成长的艺术。

  0-3岁生命处于无意识状态

  让幼儿过早地学习“英语”,本身就忽视了对生命之初的敬意,反而可能干扰了幼儿自发的精神生态。幼儿,尤其0-3岁的幼儿正处于无意识的混沌之境。我们应当怀着敬意面对生命之初的幼儿,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对新生儿的态度不应该是一种怜悯,而应该是对创造的神秘的崇敬,不应该使一个有精神的人一直被限制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之内。”

  幼儿处在无意识的生长状态,他需要的不是外在人为的知识符号,而是在适合的环境中自我精神的积极建构与绽放。心理学家克莱巴柔德在为皮亚杰的《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所写的序言中概括了皮亚杰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发现,他由此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两架不同的织布机上编织出来的,而这两架织布机好像是上下层安放着的。儿童头几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下面一层完成的。这种工作是儿童自己做的……这就是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层。相反,上面一层是一点一滴地在社会环境中构成的,儿童的年龄越大,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越大。”蒙台梭利也将幼儿生长期比拟为“外在胚胎期”。胚胎期的个体,完全“听任内部老师”;“胚胎”需要的不是人为的干涉,而是内在的生长。幼儿期也如此,幼儿在“内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吸收精神营养来实现精神的成长。而这一切是在人的“无为”状态下,幼儿自发的行为。也就是说,幼儿期的任务本就不是“意识”层面的学习,而是无意识层面的养护。

  母语习得不是靠学习吸收而来的

  单单就母语的习得而言,幼儿的学习是一种自发、自然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学习、一种嫁接的“教育”。对此,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乔姆斯基称其为语言习得机制。幼儿学习母语非常迅速却费力甚少。而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最初的语言习得常常是在完全没有正式、明确的讲授下进行的。母亲或周围的人也没有像教师一样提供任何类似于正规课堂的条件。就母语习得而言,“人的教育”完全是“辅助”的,孩子“内在的老师”“内部语法结构”才是幼儿真正的老师。也就是说,母语的学习是天生的具有“创造性”的行为,而绝非是靠“刺激——反应”产生出来。

  在语言习得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语言习得深深地根植于环境。也许,这也正是方言产生的秘密。语言,是有其“特有的方式”“特有的秘密”的。语言的学习不能靠单纯的、强制性的“刺激——反应”来完成。当然,这不是说不能习得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相反,其他语言的学习有助于另一种世界观的打开,但是,这不应是幼儿期的任务。幼儿有着远比这更为有意义的生活。

  幼儿其实有一百种语言

  成人用既有的语言符号去表达这个世界。符号的理性化与规则化在给予成人一个特定的世界时也屏蔽了其他世界来显的可能性。或许正是因为缺乏理性的语言符号,幼儿反而有了与万物的“敞开”。幼儿在自发地无意识地与世界的相遇,在相遇中表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对此,瑞吉欧教育的杰出领袖马拉古齐的诗作《不,一百种是在那里》写道: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文/(还多了一百种的百倍再百倍)。”

  语言本身的习得会使幼儿失去对事物直接的肉身感受。知道了——其实什么也不知。教育沿着理性——知识——符号的习得这一逐渐窄化、狭隘化的路径,“锁住”了幼儿进入广阔的世界的门径。教化的结果反而使幼儿遗失了存在的另一向度,丧失对世界的这种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感受。世界成了被动的、接受的“信息”。更何况幼儿学外语,远离语境以及语言背后的意义,对幼儿来说,学习外语其实就是“鹦鹉学舌”。这种窄化的学习本身限制了幼儿探索与表达的可能性与敞开性。

  幼儿的生长需要等待

  比之学习一种远离自己境域的语言来说,幼儿有更为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建构他自己。他需要的是游戏,是活动,是一个可以完成自我建构的环境;而不是人为的远离其生活境遇的“外语”。在幼儿“内在胚胎期”,我们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人的“无为”以及生命个体自身的“作为”,静静地等待;在“外在胚胎期”,在幼儿期,我们也需要带着敬意和惊异,等待生命慢慢地成长。

  或许,童年初期本就是一段需要“白白浪费”的“黄金时代”。这段时间需要做“无用之用”的事儿。童年是人生的根,根深,生命才会更为充盈与饱满。也许教育真的可以从农夫身上找到更多真谛。农夫了解自然、环境、种子的习性,而不是自己让种子生长。他知道自己的限度与力量所在。等待,是农夫最多的“工作”。等待种子的节奏,等待生命的时机,等待成长的讯息。因此,在远离语境的情况下,幼儿过早地学英语,无异于拔苗助长,破坏了其根系,哀莫大也。

  蒙台梭利在其《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曾说,“儿童就像漆黑地狱里的一个灵魂,它渴望见到光明,它诞生、生长,缓慢而实实在在地使迟钝的肉体生气勃勃,用意志的声音呼唤它。然而始终有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请不要让外语成为那个“巨人”。教育本身是倾听孩子的生长节奏,跟随孩子生长的足踪。教育本身是一个新人诞生的故事……(焦荣华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博士)